幻象水墨——刘佑局幻象主义绘画研究(第十五部分)
作者:辛民
第15部分 幻象绘画的色彩表现
传统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写意造型和水墨色彩屹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幻象绘画与传统相比,在色彩表达方面已经突破传统水墨色彩观的束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局面。
西方绘画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把“彩绘圣像画”悬挂在沿海城市的小教堂中,供教民参拜,开启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之先河。至清代,随着中国皇帝对西方传教士画家的御用,西方绘画获得了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民间宗教的认同。
17世纪下半叶,西方绘画在色彩研究上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开启了科学认识色彩的大门,人们逐渐揭开色彩科学的奥秘。之后各种色彩理论逐步形成并且日臻完善,为现代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尤其是19世纪初期,印象派画家对色彩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将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有大批美术人才出国留学,主动接受西方绘画理念,成为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先驱,回国之后,他们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将西方绘画写实造型方法和科学的色彩观引入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科教育之中,让学生全面接受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为现代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创新做好了人才储备。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之后,画家们以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西方绘画的卓越之处,进而在色彩方面加以吸收、借鉴,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绘画艺术。
明末清初的画家恽寿平,以全彩敷色的“没骨”花鸟闻名于世,技法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恽寿平少年时期有机会了解并接触到西画的各种作色技法,为其以后作画设色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技法基础。在他的作品中,对花叶的描绘明显带有明暗阴影与层次,与西画中的表现方式相近。从画面效果上来看,其画中设色染法与西画水彩的用笔相通。恽寿平绘画中的西画因素表达了部分文人画家冲破传统藩篱,决心以墨和色来表现五彩世界的创造情怀。恽寿平对西方绘画的混色与渲染等技法的使用,说明西画的作色观对清代画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晚清时期,“海派”画家任伯年把西画技法运用到其国画之中。其作品运用颜色的深浅明暗变化来表现人物服饰的空间关系,图中青绿色彩渐变的运用,说明西方绘画色彩渐变的空间透视效果在中国画上有了初步的呈现。之后的“海派”诸家为适应商业文化的审美需求,迎合时尚观念,大胆突破“水墨为上”传统观念的羁绊,在画面中使用浓艳、鲜丽的色彩,成功地融合了色与墨的处理,开创了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20世纪初,西方的绘画色彩观念和技巧不断地进入了中国画家的视野,色彩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张大千的大青绿写意山水突破了“随类赋彩”的赋色方式,融合中西,现代感意味强烈。在创作过程中,他采用传统“破墨”技法,以大片浓淡深浅的墨色铺底,结合鲜艳明亮的石绿石青色的渲染,显现出古朴雅致、意境幽深的视觉特征。画面效果看似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实则法度严谨、格调高雅,毫无涩滞浑浊之感。林风眠采用墨中掺色、色中掺墨、墨上压色、水粉厚涂,或在纸背以重色衬托的方式作画,风格独特,人称“林风眠格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创作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在色彩上带有了新的审美情趣。黄永玉创作的“荷花系列”作品,在大写意的基础上,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笔触作背景,以蓝色、白色或者红色的笔触作纵横穿插,这些彩色和墨色的构成,达到墨、色交融的效果。袁运甫在进行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技法和材料,在水粉、丙烯重彩、彩墨和水墨之间反复实践,尤其是在色彩表现上尽力达到完美效果,画面丰富的墨色层次显出高度的融合。这些当代画家的艺术语言不受自然现实的限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笔墨、色彩的艺术表达范围。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史,在色彩方面的表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传统绘画又名丹青,可见中国画的发轫初期很重视色彩的表现。春秋战国至西汉,已经出现色彩斑驳的帛画和壁画;隋唐时期,中国绘画多工笔重彩,先勾线后填色,色线结合紧密,清丽典雅;至宋元,由于人文因素,色彩开始向水墨发展,用墨分五色来显现物象的体积,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色彩语言逐渐淡出画面。文人画在元代期间成为了主流,并主宰了明、清的中国画坛,水墨画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色彩在中国画中再一次崛起,画面中变化无穷的色彩效果,表现出中国式的特殊色感韵味。这同时说明,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表现的更为强烈,所以要用丰富的色彩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中国画发展的历程证明,重视色彩多在国家处于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例如秦汉时期金碧辉煌的壁画、色彩浓丽的帛画和五彩斑斓的漆画。这些创作实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作了理论总结,提出了中国画着色的基本法则———“随类赋彩”。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人们喜爱典雅高贵、金碧辉煌且绚烂华丽的艺术作品。画家们在审美取向和风格上也倾向于富丽堂皇,此时绘画中的着色作品是主流。新中国建立以后,民族精神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时期,西方绘画的浓烈色彩引发了人们酷爱色彩天性的释放,大大地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激情,也迎合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需求。色彩的力量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大众的审美情感,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画家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中国画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幻象绘画的产生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色彩运用的又一新的高度。
幻象绘画语言中,色彩对于表达艺术家心理感受和抒发内在情感极具表现力。那么,中国传统绘画为什么抛弃色彩表现这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而重视水墨单色呢?宋元以来,中国画的色彩观发生转变,使中国画由“随类赋彩”向“水晕墨章”转变。画家王维主张“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论点备受推崇,并成为绘画观念的主流。文人画中黑白色彩观念的形成,有主客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多数文人画家在仕途上不得志,政治前途受到挫折,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便有了愤世嫉俗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的眼中,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变得暗淡无光,为了抒发心中积郁,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生理想,画中的绚丽色彩简化为黑白关系。客观方面,文人画家大多数是业余画家,未受过专门的技法训练,对于绘画色彩的技巧运用难以把握,加之他们大都精通书法用笔,熟悉水墨和宣纸的性能,于是他们运用笔法、水墨的优点来弥补赋彩的弱点。
从文人画特有的水墨色彩观来看,可以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绘画色彩观。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画家们熟练掌握中国画特有的水墨技法,逐步完善并且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造就了中国画特有的色彩特点与艺术风格。贯穿在这实践之中的是对水墨与色彩的使用价值的判断:“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现代中国画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色彩不仅仅可以成为丰富画面的绘画手段,同时还具有表达情感和表现精神意识的作用。因此,现代画家冲破传统色彩观的桎梏,在画面中敢于大胆使用色彩这一重要的表现手段,充分展现出人性解放与思想自由,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结果,也是人类热爱色彩的本性回归。
色彩的构成是现代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色彩对于事物的表现力有着无法比拟的超强效果,幻象主义绘画创作由于运用了多种技法语言进行综合表现,色彩的构成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色彩的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的穿插和色块的分布组合去完善画面语言。我们只有掌握色彩构成原理,熟知画面色彩的相互关系去表达色彩的情绪,格调、节奏及韵律并以此来营造自身的新象之色。
首先,要学会主观地设计色彩。在绘画中,色彩的主观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马帝斯曾说,“一切甚至色彩,都是创作”。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主观地设计画面色彩。怎样在画面中正确用色,怎样设计安排各色块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怎样使色彩在结构上,表现上结合起来,怎样传达出画面的意境和特定的感情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色彩语言的设计性,对整体色彩运用有个明晰的视觉认识,结合自己所具备的色彩专业知识,从画面的语言和精神的关系出发,突显色彩的自律性与表达意象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注意画面色彩的时比与和谐。幻象主义绘画正在创造着一种新的色彩体系,更加强了色彩意识,关注色彩审美潜质,体现出了现代色彩审美观念和个性色彩语言。由于重彩画材质的特点,使得重彩画在色彩上呈现出绚烂夺目,色彩浓重的艺术效果。要使色彩具有较活的视觉感受,就要在艺术创作中注意一些色彩的对比美.关于色彩的对比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善于用黑色、白色或金色、银色等进行中性色来协调色彩的对比,让它们和各种艳丽的色彩互相衬托又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幻象主义绘画在继承传统的色彩运用方面,又大大拓宽了材料的使用。如使用金属材料,以金、银、铝、铜入画,同时引入现代化学加热。硫化、腐蚀等变色手法,使画面表现丰富,色彩斑斓,视觉效果非同一般。在运用这些金、银材料的时候,色彩不仅限于固有色的物象上,也使金属材料作为一种色彩,一种表现手段应用于底色,或是作为色彩,或是作为肌理,使物象于背景达到对比与和谐的统一。任何一种物体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改变.色彩领域也是如此,一种色彩会和周围其他色彩形成一种相互关系,当这种关系发生变化了,色彩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所以,创作中,要处理好画面的色彩的冷暖对比,互补对比,明暗对比以及面积对比等,要使各种色彩之间有一种彼此烘托,彼此协调的相互关系,从而让画面具有整体的色彩美
在幻象绘画中,因为使用了综合材料和技法,使画面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肌理效果。肌理的和谐运用,给画面赋予更多的生命力。色彩肌理,一般是指用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在画面上做出的有凹凸起伏和质感变化的平面色块.不同材质由于表面结构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的状态也就不同。因此,同一色彩因材料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异。例如,利用高丽纸,皮纸或画布等不同的材料特性,经揉,折、压、叠、扫、透染之后,形成厚薄变化,明暗变化、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等不同的形式美感。这些美感靠颜色层叠积淀造成。又如,为了加强色彩肌理的对比效果,使用薄画法与厚画法结合,使材质语言更具有可读性。使用金属材料,使其成为班驳肌理,色彩闪金耀银,浓重艳丽,视觉冲击力强。
在幻象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肌理对比鲜明的美感。刘佑局通常采用薄画法描绘背景,湿润而写意.画面的每一个色块都从不同的视觉感受,有些地方以粗颗粒,在用细颗粒颜色覆盖,或是直接以细颗粒反复薄画.而色块之问又彼此呼应使画面产生跳跃的音乐感觉。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色彩肌理视觉上的对比呼应才能使各种材质自身的语言魅力更强烈,从而让幻象绘画画面的色彩关系丰富而生动。
文章分类: 出版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