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佑局谈艺术中的神秘视觉与想象空间

作者: admin
发布于: 2024-11-18 14:04
阅读: 11
分类: 真知灼见

一个优秀的画家,最重要的是他能在画面中创造欢乐的气氛,让大美夺人眼目。

既是“艺术”就不能显丑,以丑为美的说法,只能是强词夺理。

通常人们理解中的丑,其实应解读为冷美、凄美、悲美、残美等等。

画风与文风有相类之处,批判文章和凄美的画都是唤起人们对丑恶的批判,以图唤醒社会的良知。

受“85”新潮影响的艺术群体,这批人大都以凄美入笔,创作变异的人物躯体和面部表情,以表现对现状的不满而达到对社会黑暗面的讽刺和批判。

从创新的角度来解读,其实这批人并没有重大突破,对“变形人物”的异样心理描绘,西方现代人物画代表毕加索,已开独特表现手法之先河。

中国数千年传统绘画,只重技法不重文化更不重思想,因而对审美的要求只停留在“图像”,对图像以外的文化延伸,诸如,情景,气象,意韵等大都读不懂。

中国人常常安于现状,对合理的诉求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社会基因”自然也折射到文化群体。西方人不同,表达自由和创新,成了整个社会生命中的动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整个社会渴求变革,从而推动了文艺表达真实的伟大“写实主义”诞生。

从十七世纪开始,世界的文化重心开始移轴到法国的巴黎,因而出现了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

二十世纪以后“美国”成了主导人类先进艺术的风向标识,其间出现了最有影响力的抽象行动主义绘画大师波洛克。

一个艺术家的命运,无不与一个良的社会环境同行。

但,一部苍桑的人类史,其最美场面却往往是“反角戏”,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时侯,却最恸人心弦的是那听不完的“历史悲歌”,因此,在文艺的表达里有“悲伤的美丽”之说。

然而,艺术的表现力,总想给人带来大美的享受。

色彩,构图以及艺术所要表达的最终境界,就是把人的心灵带入无比飘渺的美丽的图像家园。

 

刘佑局作品欣赏: